在各类工程建设和工业项目中,吊车租赁是一项常见的需求。然而,吊车租赁市场纷繁复杂,其中隐藏着不少价格陷阱,一不小心就可能让租赁方陷入额外的经济负担或合同困境之中。了解这些常见的价格陷阱,对于保障自身利益、做出明智的租赁决策至关重要。
一、低价揽客后巧立名目收费
这是吊车租赁市场中较为常见的手段之一。部分租赁商以极低的价格吸引客户签约,让客户觉得捡到了“大便宜”。但当实际开始租赁业务时,却会以各种理由额外收取高额费用。
例如,他们可能会要求收取所谓的“设备进出场费”。在合同中没有详细约定这一费用的情况下,租赁商可能会临时提出每车次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进出场费用。理由是在设备运输过程中产生了油费、路桥费以及人工安排等成本,而这些事先都未向客户明确说明。
还有一种是“设备闲置费”。即使是因为租户自身的原因(如施工安排失误、天气原因等非吊车设备本身的问题)导致吊车设备在施工现场闲置了一段时间,租赁商也会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每天千元左右,向租户收取这笔费用。因为合同条款可能没有对这些特殊情况的费用如何处理作出详细规定,租户往往只能被迫接受这种不合理的收费。
二、模糊定价,后期加价
一些不良的吊车租赁商家在价格表述上故意采用模糊的条款,给后续加价留有余地。比如,在宣传或初步沟通时只报出一个模糊的租赁价格,像“按天算,大概几百元”。当客户表现出租赁意愿并进一步询问具体价格时,才会给出详细价格,但此时的价格很可能与最初宣传的大相径庭,甚至高出很多。
在签订合同后,又会在执行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加价。如声称原材料价格上涨、油价上涨导致运营成本增加等,要求涨租。虽然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租金确实可能会有所调整,但这种情况下,租赁商往往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而是单方面随意加价,损害租户权益。
三、设备档次与价格不匹配
有些租赁商为了多赚取利润,可能会提供与标称档次不符的设备。在租赁洽谈时,他们声称提供的是高端性能、优质的吊车设备,但在实际交付时却提供配置较低、使用年限较长或者维护不佳的设备。
例如,承诺提供的吊车是最大起重量30吨、工作时长在8小时内的设备,但实际交付的可能是经过改装的、最大起重量只有25吨且长时间高强度作业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设备,价格却按照30吨的设备来收取。租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更高的费用,却使用了质量不佳的设备,增加了施工风险。
四、合同中的“隐形条款陷阱”
在租赁合同中设置一些隐蔽的、不利于租户的条款也是常见的价格陷阱手段之一。比如关于超时费、额外工作费用的界定非常模糊。条款可能只是简单注明“因工程需要,需额外支付的费用由双方协商而定”,但当真正需要协商时,租赁商可能会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将不合理的高额费用强加给租户。
还有“押金退还条款”,有些合同会设置各种复杂的退还条件,如在设备归还时,必须保证设备没有任何磨损“痕迹”,哪怕是正常使用产生的轻微划痕也要扣除一定金额的押金;或者规定在某个时间点后,因公司“业务安排”原因,押金不再退还等,严重损害租户的利益。
五、套餐与单项租赁价格差异陷阱
一些租赁商为了诱导租户选择所谓的“套餐租赁”,会宣传一套吊车租赁和配套服务的套餐价格,看似比单独租赁各项服务或设备要划算很多。
但实际上,当租户深入分析套餐内容和各项单项租赁价格时,会发现套餐中的部分服务或设备使用频率并不高,且如果单独租赁这些内容,总价可能远比套餐价格低。而且,一旦选择套餐,可能就限制了租户在其他方面的自主选择权,无法根据实际工程灵活调整租赁计划,导致成本浪费。
吊车租赁市场中的价格陷阱层出不穷,租户在进行租赁决策时,需要保持警惕,认真研读合同条款,多方面对比租赁商的信誉和实际服务水平,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避免陷入这些陷阱,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